<br>“请陛下赐教!”李邦华拱手施礼。<br>如果京师之战前有人说崇祯是一个胡乱指挥,不懂军事,不懂战略的皇帝。<br>李邦华还比较认可的话。<br>那么京师之战后如果有人还敢这么说,他李邦华会第一个冲上去抽对方大嘴巴子。<br>在他看来,论战略指挥,眼前这位大明皇帝堪称当今第一!<br>崇祯照例拿出地图,摆在龙书案上指着密云说道:“李阁老请看!”<br>李邦华急忙上前来到崇祯附近,看向地图。<br>“多尔衮麾下有两万兵马,前面是黄得功,后面是一条山路连接着墙子岭。”<br>“进可攻退可守,就算溃败也能在山路两旁架重炮掩护主力退出墙子岭,对吗?”<br>李邦华点点头。<br>“你再看多铎!”崇祯右手食指重重戳向宣府镇,“他从独石口入关,先是攻下龙门卫,随后长驱直入围攻宣府镇。”<br>“如果派奇兵攻下龙门卫,多铎将无路可退。一旦兵败,只能向西去往大同一带,从那边互市的地方退往草原,对吗?”<br>李邦华同样不置可否的点点头。<br>这些局面都在明面上摆着,别说皇帝,就是兵部的小吏都能解读清楚。<br>问题的关键是,多铎不怕龙门卫失守。<br>因为龙门卫一带地势开阔,完全能避开城墙上的火炮从远处路过。<br>除非城中有战兵,能在野外与建奴作战。<br>问题的问题又来了,居庸关外除了宣府镇有一千多战兵外,其他地方基本没有能野战的士兵!<br>想拦也拦不住多铎!<br>崇祯看着眉头紧锁的李邦华,微微一笑:“朕的计划是这样的。”.<br>他先是指向山海关:“朕先从山海关调五千关宁骑兵去往蓟州镇,然后跟随蓟州镇的王永吉和高第一起去往密云。”<br>李邦华怕崇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直接开口阻止:“陛下稍等。”<br>“怎么了?”崇祯抬起头,看向这位七旬老翁。<br>李邦华指着青山关说道:“陛下,关宁骑兵不能动!骑兵虽然不参与防守,但他们的任务是比谁都重!一旦建奴分兵从喜峰口或者青山关入关,他们会第一时间支援!”<br>“否则山海关将两面受敌!”<br>“还有,王永吉和高第是用来防守喜峰口一带的,把他们调走后,这两处门户大开,建奴入关将入无人之境。”<br>“李守鑅在遵化不是还有五千新招募的士兵吗?只要守住三屯营,建奴休想从喜峰口入关!至于青山关,让吴三桂自己想办法守!如果我是济尔哈朗,绝不会主动招惹吴三桂。”崇祯说道。<br>这...<br>李邦华没有了反驳的话语。<br>不过,他想起了另外一个问题:“陛下调动这么多人,是想围歼多尔衮的正白旗吗?”<br>“非也!”崇祯没有马上回答。<br>李邦华很是不解。<br>黄得功所部四万人马,高第王永吉所部两万多人马,如此兴师动众目标竟然不是多尔衮。<br>可是除了多尔衮,还能有谁?<br>猛地,李邦华目光看向宣府镇,明白了崇祯的意图,他立刻劝道:“陛下,此计风险太大,臣...以为实在不妥。”<br>崇祯死死的盯着宣府镇,目光坚定的说道:“阎应元那边已经打了五六天了,就算建奴全身都是铁做的,他们伤亡至少也得有三四千人了吧?朕以为,时机已经成熟了。”<br>“可是这么大的调兵规模,一旦被建奴发现,后果不堪设想啊!”<br>“而且,仅凭高第一人也守得住密云!”李邦华据理力争。<br>李若琏都看懵了,他左看看,右看看,根本不知道君臣二人在说些什么。<br>“李指挥使,你怎么看?”崇祯问道。<br>李若琏低着头,小声说道:“臣没听懂。”<br>崇祯笑了笑,看向李邦华。<br>李邦华立刻解释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调五千关宁骑兵去往蓟州镇,然后与王永吉一同前往密云。”<br>“随后...”李邦华咽了口唾沫。<br>李若琏知道重点来了,支棱着耳朵尽量不漏一个字。<br>李邦华继续说道:“陛下的意思是让高第伪装成黄得功,在密云与多尔衮周旋!”<br>“这么多人...怎么可能骗得了多尔衮啊?”李若琏一脸的诧异。<br>李邦华眨了眨眼睛:“也不是不能,高第到达密云后可以趁着黑夜与黄得功进行换防。只换人,其他的都不换,包括旗帜,火器,辎重。”<br>“黄得功所需的火器,辎重全部从京师调配...就算多尔衮的心思再缜密,短时间内也发现不了异常!”<br>“哦...”李若琏恍然大悟,“然后呢?”<br>“然后黄得功与王永吉,以及吴三桂的五千关宁军一同去往宣府,奇袭多铎!”<br>“妙啊!”李若琏猛地一拍大腿。<br>此计其实并没有多少谋略,但妙就妙哉奇字上!<br>所有人都知道京师没有多少可用之兵,但就在这个前提下,愣是凑出了一支劲旅。<br>关宁军就不必说了,在辽东与建奴厮杀多年,无论战力还是经验都十分丰富。<br>黄得功在久在江南与张献忠厮杀,野战能力也是一流。<br>再加上王永吉将近四千的骑兵,胜算将大大增加。<br>不过,想到这,李若琏担心的说道:“陛下的调兵策略臣虽然看听懂了,但臣有一个顾虑。”<br>“讲!”<br>“如果高第守不住密云,那么后果将会非常严重...多尔衮大军将长驱直入,再加上京师的火器辎重大部分都调配给黄得功,守城物资极其稀缺,届时京师危矣!”<br>崇祯当然知道这个道理。<br>他目光离开地图,坐在龙椅上闭目沉思。<br>这个想法的风险确实非常大,但收益也很大。<br>俗话说风浪越大鱼越贵,不拼一把怎么知道有没有鱼?<br>思考结束后,崇祯悠悠说道:“两位别忘了,朕做这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尽快击退建奴,然后派兵驰援大名府啊!”<br>“况且,京师还有刘文耀!如果密云告急,朕可以派刘文耀顶上去!”<br>乾清宫内,安静异常。<br>李邦华站在原地不停的分析着崇祯计策的可行性,他是兵部尚书,要对大明,皇帝和士兵们的生命负责。<br>宣府镇有六万八旗兵,建奴攻城肯定有伤亡。<br>往多了算伤亡五千,往少了算也有三千左右。再加上龙门卫和独石口分兵据守,多铎麾下可用之兵至少有五万!<br>明军加起来是多少呢?<br>黄得功四万战兵!<br>王永吉满打满算有四千人!<br>五千关宁军!<br>加起来四万九千人!<br>这些人军饷充足,更不拖欠粮饷!<br>在人数差不多的情况下,可以一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