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都市小说 > 七天拯救大明?我还是上吊吧 > 第115章 联贼制夷
<br>“那就让李守鑅调任蓟州总兵吧,同时将山海关一万守军调到蓟州,至于高第...容朕想想。”<br>在李守鑅,王鳌永和高第之间,他选择了李守鑅。<br>这三人之中,也就李守鑅还算忠诚。历史上李自成进攻北京时他担任昌平总兵,由于手底下没多少人,战败自刎。<br>王鳌永是贰臣传里的“大人物”,投降之后成了满清的死忠。不过他的下场很让人解气,在青州时被假意投降的李自成部下赵应元斩杀。<br>高第更不用说了,正史上他和吴三桂一起放八旗兵入关。由于吴三桂的名气太大,所以高第这个名字并不为后人所知。<br>崇祯已经把山海关交给了吴三桂,如果再把蓟州交给高第,就只能用头铁来形容他了。<br>一番商议后,人员调整的事很快定了下来。<br>李守鑅担任蓟州总兵,高第继续任山海关总兵,王永吉和吴三桂官任原职,但驻地由宁远改成了山海关。<br>没办法,辽虽然丢了,但收复的心还是要有的。<br>“陛下,流贼既已退兵,不如下圣旨让各地勤王大军原路返回,继续剿灭流贼!”兵科给事中曾应麟提议道。<br>这个提议得到了朝堂上大部分官员的支持。<br>毕竟黄得功,左良玉,高杰等人的正在追剿流贼,现在京师之围已被解除,正好让他们继续剿贼。<br>崇祯先是点点头,随后轻轻摇头。<br>“不知陛下有何顾虑?”李邦华开口问道。<br>“建奴!”<br>“建奴?”李邦华眯着眼想了想,“难道陛下认为建奴会在近期入关劫掠?”<br>“不...不是近期。如果朕预料不错的话,距离建奴入关还有两个月。”<br>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都瞪大了眼睛,不可置信的看着崇祯。<br>在他们看来,建奴要么趁流贼刚刚退兵,朝廷百废待兴时入关;要么再等等,等他们在辽东安顿好军民,站稳脚跟后入关。<br>皇帝口中的两个月是从何而来?<br>看着满朝文武不相信的目光,崇祯反问道:“李阁老你说说,建奴为何屡次入关?”<br>李邦华不假思索的回答道:“回陛下,原因有三!”<br>“一是趁机劫掠百姓,解决辽东人口不足,土地无人种植的问题。”<br>“二是劫掠物资,金银,然后通过边关贸易换取所需要的东西。”<br>“三是摸清我军虚实,趁机消灭我军有生力量。”<br>崇祯点头,“李阁老说的不错,建奴入关劫掠主要抢两样东西,第一是抢人;第二个是抢物资。物资包括金银,铁器,棉麻还有粮食。”<br>“现在是三月底,距离五月中下旬满打满算也只有两个月了。知道五月中下旬是什么日子吗?”.<br>顺天巡抚王庭梅先是一惊,随后开口说道:“夏收!”<br>崇祯点头,眉头紧锁。<br>北方是两年三熟,每年夏天种植粟、黍、稷、玉米,大豆等农作物,秋收后种植小麦。<br>只有经过冬天的低温诱导,开春后才能继续生长,等到农历四五月份进行收割。<br>越靠北的地方,收割时间越晚。<br>明朝国都北京城所在的华北平原,夏收时间基本都在五月中下旬。<br>“如果朕是范文程或者多尔衮,必定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挖开长城入关。一是抢夺粮食,二是检验关内我大明军的实力。”<br>“亦或者...模仿李自成围攻北京!”<br>“至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,多尔衮只需派兵牵制就能让他无暇西顾。”<br>崇祯说出了自己的担忧。<br>他的担忧不无道理,多尔衮和范文程并非鼠目寸光之人。尤其是范文程,建奴能发展起来,这位文臣之首“功不可没”。<br>范文程何许人也?<br>范文程,字宪斗,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,但他的老祖宗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。<br>范仲淹!<br>是的,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十七世孙!<br>范仲淹打了一辈子鞑虏,没想到五百多年的后的今天,他的第十七代世孙投降了鞑虏。<br>如果被范仲淹知道,大概率会被气的掀开棺材板。<br>李邦华的眉头比崇祯的还要深。<br>皇帝担忧的问题不无道理,以多尔衮和范文程的谋略,必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。<br>也就是说,最迟两个月后,明军与建奴就要有一场决战!<br>“勤王的圣旨不能撤啊!”李邦华有些疲惫。<br>他有种生无可恋的感觉。<br>刚击溃流贼又要迎来建奴,这大明朝真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了!<br>“攘外必先安内!如果让各路大军继续进京勤王,张献忠,李自成之流将会得到喘息,成为我朝心腹大患!”右都御史房可壮忍不住说道。<br>“是啊陛下,攘外必先安内,否则内外皆困!”<br>“张献忠和李自成才是我朝心腹大患,建奴虽然占据辽东,但有山海关和长城挡着,一时半刻进不来。”<br>朝堂上文武百官纷纷发现,表达了自己的意见。<br>不出意外,绝大部分人都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。<br>毕竟不解决内部的流贼问题,在内忧之下,外患更无法解决。<br>这句话听起来没有问题,但崇祯并不认可这个说法。<br>他是带着记忆穿越的,根据记忆里的两段历史,这个说法站不住脚。<br>第一段是清末,八旗兵攘外攘不动,安内又安不下,于是清廷各种割地各种赔款,成为世界有名的大撒币。<br>第二段历史是民国,众所周知,提出这个说法的人被打到了台湾。<br>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<br>有两拨人替他检验过了,崇祯不能头铁的继续检验。<br>为了节约时间,他让高时明提前出发,这件事文武百官还不知道。<br>所以他必须在朝堂上提出召降张献忠,然后才能正大光明的进行下去。<br>崇祯目光扫过李邦华,眉头轻皱:“诸位,你们觉得两个月时间能剿灭流贼吗?”<br>“大军一去一返就将近两个月时间,如果此时撤回勤王大军,到时候建奴围城怎么办?”<br>“他们可不是李闯贼!建奴现在要人有人,要炮有炮,京师的城墙能扛住建奴的红夷大炮吗?”<br>“所以朕认为当务之急是诏安流贼,又称联贼制夷!